智能制造政策體系不斷完善 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發布時間:
2020-09-15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智能制造是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對于促進制造強國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應抓住智能制造發展機遇,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當前,我國已將智能制造作為制造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賽迪智庫產業政策法規研究所日前發布的《智能制造政策白皮書》指出,我國對智能制造的發展越來越重視,政策體系不斷完善。
國家和地方智能制造政策密集出臺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貫穿于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等功能的新型生產方式。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推進智能制造發展的政策。
在國家層面,發布了《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提出2025年前,推進智能制造發展實施“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進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撐體系基本建立,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重點任務是加快智能裝備發展、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建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構筑工業互聯網基礎、加大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推廣力度、推動重點領域智能轉型、促進中小企業智能化改造、培育智能制造生態體系、推進區域智能制造協同發展、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隊伍。
《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18年版)》明確建設目標是推動智能制造國家和行業標準上升成為國際標準。到2018年,累計制修訂150項以上智能制造標準,基本覆蓋基礎共性標準和關鍵技術標準。到2019年,累計制修訂300項以上智能制造標準,全面覆蓋基礎共性標準和關鍵技術標準,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智能制造標準試驗驗證平臺,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提高標準應用水平和國際化水平。
在地方層面,《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發展智能裝備產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智能裝備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智能機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等領域建成5至7家產業創新中心和產業公共平臺,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協作機器人、自動化控制系統、智能儀器儀表等領域培育一批單項冠軍示范企業。
《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5—2025)》指出,發展目標是到2025年,全省制造業綜合實力、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建成全國智能制造發展示范引領區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主要任務是構建智能制造自主創新體系、發展智能裝備與系統、實施“互聯網+制造業”行動計劃、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提升工業產品智能化水平和完善智能服務支撐體系。
《上海市智能制造行動計劃(2019—2021年)》明確,到2021年,上海將打造成為全國智能制造應用新高地、核心技術策源地和系統解決方案輸出地,推動長三角智能制造協同發展。六大重點行動包括產業創新突破行動、重點行業智能制造推廣行動、新興技術賦能行動、跨界融合創新行動、平臺載體提升行動及區域協同發展行動。
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天津市關于進一步支持發展智能制造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支持企業智能化升級、支持制造業企業購置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支持工業互聯網發展培育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和服務商等具體措施。
政策突出重點領域智能化發展
通過梳理,《白皮書》指出我國智能制造政策具以下主要特征:
推動技術創新。政策著力打造智能制造創新體系,鼓勵智能制造創新平臺建設,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實現部分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例如,《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發展智能制造裝備等技術,加快網絡化制造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在制造業中的深度應用,推動制造業向自動化、智能化、服務化轉變。
注重重點領域的智能化發展。政策突出了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與工業機器人、航空裝備、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業裝備、新材料等領域的智能化。例如,《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指南》提出推進電子信息、先進軌道交通、電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領域等領域的智能制造集成。
著力培育智能制造生態系統。我國圍繞智能制造應用、智能裝備生產等方面,強化智能制造人才培養,完善政策環境,強化要素支撐,促進企業互利共贏,打造智能制造生態體系。例如《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提出,面向企業智能制造發展需求,推動裝備、自動化、軟件、信息技術等不同領域企業緊密合作。
推進中小企業智能化轉型。政策鼓勵有基礎、有條件的中小企業,積極開展數字化轉型的試點應用;充分發揮大企業的帶動作用;開展工業軟件等外包服務。例如,《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推進發展“互聯網+中小企業”,完善中小企業智能制造支撐服務體系,促進生產線的智能化改造,推動智能設備的應用。
加強標準體系建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框架包括基礎、安全、管理、檢測評價、可靠性等基礎共性標準和智能裝備、智能工廠、智能服、工業軟件和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關鍵技術標準。
強化核心動力與支撐。政策積極促進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產業的發展,為智能制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支撐。
財稅金融支持力度大。政策加大政府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實施稅收激勵政策,采取多元化金融支持方式。例如,《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指南》提出,創新資金支持方式。充分調動社會資源推進產業化和推廣應用,加強產融對接,鼓勵產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和其他社會資本投入,共同支持智能制造的發展。
各方形成合力進一步落實智能制造政策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推動下,我國智能制造產業迅速發展,產值規模已經達到近1.5萬億元。目前,我國智能制造已經形成了四大聚集區,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以及中西部地區。但是,我國智能制造仍存在一定的問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如,國內智能制造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高端數控系統、傳感器等核心部件依賴進口。國內智能制造產業生態體系尚不完善,傳統產業、中小企業智能化轉型升級緩慢,優質企業與國際性品牌有待培育,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對此,《白皮書》提出以下三點對策建議。
一是,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加快創新中心的建設,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關鍵共性技術的科研,實現技術突破,提升我國智能制造領域自主創新能力。
二是,完善智能制造推進機制。強化戰略的引導作用,不斷完善科學的實施機制,推進戰略的落實。充分發揮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推進作用。促使中央、地方、企業形成合力,進一步落實相關政策。
三是,加強開放合作。在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應用示范等領域積極開展國內外交流與合作。鼓勵國內企業積極走出去,支持跨國企業、國外企業等來我國設立智能制造示范工廠。